上海穿越者户外俱乐部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微信登录

微信扫一扫,快速登录

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

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

搜索
 
查看: 1376|回复: 8

《兩岸史話》蔣介石之黃金密檔──百年遷徙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1-3-31 10:40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(之一)

2011-03-25 【丁雯靜】
編者按

1949年運台黃金了維繫中華民國生存的關鍵命脈。抗戰勝利後,國庫僅有3萬兩的黃金,後來,上百萬兩的黃金,從何而來?原可振興戰後中國經濟的黃金,卻演變成失去民心的利劍。

在民國百年時刻,旺旺中時媒體集團長天傳播即將推出「百年遷徙」系列──蔣介石《黃金密檔》紀錄片,作為百年歷史的見證。本片 3月27日將在誠品信義店舉辦全球首映會,4月2至4日晚間9時在TVBS 新聞台首映。

蔣介石當時應該還沒意識到,已成為廢紙的貨幣,是老百姓對他的一種不信任投票。

2009年11月拍攝《黃金密檔》的首站是南京總統府,那天南京下著入冬以來的第一場初雪,站在總統府大門前,我抬頭仰望入口大門上方,那個曾經飄揚著中華民國國旗旗竿,如今孤獨地豎立在那兒,彷彿為流逝的民國過往,做了最無言的陳述。我們這群台灣中華民國國民來到這裡,是尋找那段蔣介石曾經風光的民國歲月,還是追悼已經褪色的民國史,在刺骨的風雪中,我有種說不出的悲愴。

黃金風波

走進總統府長廊,抗戰勝利後從陪都回到南京總統府的蔣介石,是多麼的英姿風發,他的民族統一大業才正要開始,廣大的百姓才要脫離苦難,厭戰的人們要面對的卻是一場中國人打中國人的內戰。儘管國民黨和共產黨各自都高舉著正義的旗幟,此時,兩黨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,也是成為戰爭的關鍵,那是跟黃金有關的一場風波,被稱為第二次「黃金風潮」。這場黃金風潮加深了人們對國民政府貪腐的形象,民心開始悖離那個領導抗戰勝利的國民政府。

1945年抗戰勝利,重慶陪都的國民政府金庫的黃金,只剩下不到3 萬兩,此時的蔣介石的大舅子,也是行政院長宋子文,開始著手戰後兩件財政大事。一是,接收戰後的所有黃金,充實國庫。二是,抑制貶值劇烈的國家貨幣──法幣。

抗戰時期,美國在中國參戰期間借用中國機場和指揮所等所積欠的軍費,在戰爭結束後,必須一次結清還給國民政府,這項軍費高達4 億美元。後來,宋子文將這些軍費的2.5億美元,兌換成黃金共645萬兩,分批運回中國。另外,國民政府還接收了汪精衛政權所沒收的黃金,共49.5萬兩。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吳景平說:「有了這一大批黃金作為後盾,宋子文有信心,將法幣貶值的情況控制下來,他祭出『法幣』換『黃金』的新政策。但宋子文萬萬沒想到,這項政策成為有錢人大量囤積黃金,這是他始料未及的。」

1946年3月,宋子文令央行將黃金按市價在上海市場配售,讓人們可以用法幣買黃金,不到一年,共拋售353萬兩黃金,國庫60%黃金,一下子化為烏有。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鄭會欣表示:「這項政策法幣不但沒貶值,還造成富人囤積更多黃金,而且市面流通的法幣還比以往更多,因為國民政府還繼續大量發行法幣。戰後,中國經濟尚未復甦時刻,老百姓都還很窮,可以提供中國建設黃金,卻流入富人的口袋,讓人們對國民政府徹底失望。」後來,宋子文因黃金風潮事件下台,蔣介石在日記中,表達了他對這位大舅子的不滿,但國民政府腐敗的形象,已經在老百姓心中蔓延。

住在上海的邵立,他的父親邵式軍是汪精衛政府的稅務署長,他說,汪精衛政府時期,他的家幾乎是徹夜未眠,每天晚上都有人到家裡抽鴉片,當時上海大戶人家抽鴉片是一種高尚的社交行為。很神奇的是,老人家從小聞鴉片,卻沒有染上毒癮。國民政府接收上海時,他的父親為了逃避軍事法庭的審判,躲到解放區成為共產黨員,並用金錢資助共產黨,藉此躲過一劫。儘管後來走上所謂「政治正確」的道路,而且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有功,但邵立因為歷史問題,在文化大革命時,還是遭到一番批鬥。

貨幣廢紙

這位曾經富家子弟的邵立,在父親離開上海後,家裡只剩下女人當家,負責接收的國府軍統特務經常到他們家盤查。他說:「像我姨媽的首飾四百多件,我外婆怕煩,女兒放在那裡的一包首飾,不要煩了,通通拿去,軍統特務的目標不是這麼一大包首飾,看到人呆掉了,我也在旁邊,他不講了,一包包好就走掉了。」當時上海接收時,像邵立家一樣的案例,不勝枚舉。

抗戰時期不知誘惑為何物的國府官員,從重慶陪都前往各接收地區,相對富裕的資源,對這些官員造成考驗,但很明顯地,國民政府部分官員在這場「黃金的試煉中」被淘汰了。但蔣介石當時應該還沒意識到,已成為廢紙的貨幣,是老百姓對他的一種不信任投票,他要發動新的貨幣改革,並試圖將當時宋子文發出去給民間的黃金,再度收回來。

发表于 2011-3-31 10:41 | 显示全部楼层
顺便坐一下.

点评

坐了然后 Leave no trace.  发表于 2011-3-31 12:48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3-31 10:41 | 显示全部楼层
(之二)


1948年5月20日,中華民國走向立憲體制並且發行新貨幣(即金圓券),以期能夠力挽狂瀾;而這一切仍然和「政府要從老百姓手上收回黃金」這段歷史有關。

離開南京總統府後,我們來到上海銀行博物館。這是一間位於工商銀行樓上,需要預約才能夠入內參觀的博物館;裡頭有不少真品展示。館內的蠟像人場景,完整重現出,當時國民政府的統治景象。太太穿著旗袍,籃子裡裝著一瓶醬油,醬油瓶的瓶口用以紙鈔形式發行的法幣捲起來當瓶蓋。一位賣銀元的黃牛販子,正朝著手上拿著一疊金圓券的先生,兜售袁大頭,因為金圓券已經不值錢了。這是1948到1 949年,絕大部分上海人的共同記憶。當年住在上海的米繩祖曾經回憶:「當時上海街上到處可以看到銀元販子,手裡把玩的袁大頭,就這樣沿路框郎框郎地響著,不然就是拿著袁大頭吹,給你聽聽聲音,看響不響?」米繩祖又說:「老百姓拿黃金、外匯換來的金圓券,在金圓券才發行不久,就已經不值錢了!」

收兌黃金上海打虎

1948年8月19日,行憲後的財政部部長王雲五為了發行新貨幣(金圓券),費盡心思。當時財政部次長徐柏園的女兒徐林秀說:「父親當年曾告訴她,王雲五因擔心消息走漏,導致有人成為政策下的利益者,金圓券的發行幾乎是王雲五一個人關在財政部辦公室,制定出來的。」當天晚上,蔣介石以總統身分發布「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」,並公布金圓券發行辦法。辦法中規定,禁止私人持有黃金(1兩兌換金圓券200元)、白銀(1兩兌換金圓券3元)、銀幣(1元兌換金圓券2元)、外匯(1美元兌換金圓券4元)。凡私人持有者,限於9月30日前,收兌成金圓券,違者沒收。上海市銀行博物館副館長徐寶明說:「當時中華民國政府就跟老百姓說,我們叫做金圓券,是因為紙鈔內已含有黃金,所以你們可以用黃金來換取金圓券。」這項政策祭出後,當年共產黨主辦的報紙《華商報》以斗大的標題寫著「蔣府經濟總掠奪」,這種說法成了當時老百姓普遍的心聲。

根據蔣介石的「大溪檔案」顯示,發行金圓券的過程中,政府從中國老百姓手中,收回國庫的黃金共計184萬兩;這是當時宋子文兌出去的一半。來自上海的富家子弟邵立說:「當時家裡的保險箱主要都是存著黃金、珠寶,母親在外商銀行存了不少美鈔和英鎊,當時外商銀行通知他母親把這些外鈔趕緊領回,就他們家裡而言,只拿了一小部分黃金出去兌換金圓券,當時誰知道蔣介石這個政府會怎樣?當年上海大別墅有許多可以藏匿這些財產的處所;譬如暗室、空牆和不為人知的地下室等等。」由此可見,當時強制收回黃金的政策,其實效力有限,但值得一提的是,發行金圓券而收回的民間黃金,70%來自上海,這和蔣經國到上海進行經濟管制有關,這就是著名的「上海打老虎」行動。

住在上海的陳志竟,現年90歲。看著陳志竟,我們很難想像眼前這位滿頭白髮,一副書生相的他,當年就是上海青年服務總隊隊長;王昇則擔任勘建大隊隊長,他們兩人都是蔣經國打老虎時期的左右手。陳志竟對我們說:「上海人對蔣經國到上海來,還是充滿信心。蔣經國對我們演講時說了一個題目『上海往何處去?』這裡面提到,寧使幾個人哭,也不要一路哭;意思就是要『打老虎』。」蔣經國共召集了兩萬多名上海青年人參加打老虎行動,我們從當年蔣經國打老虎的影片中看到,這位被大陸老百姓視為太子幫的蔣經國,的確是意氣風發。至於蔣經國到上海打老虎的辦公室,就位於外灘中央銀行的三樓。

插入利刃誰來收場

當我走在上海外灘的金融大街上,捕捉當年這裡的風情,此時我的手上還拿著當年上海青年行經外灘打老虎的宣傳照。我想,蔣經國從辦公室三樓往下望,看到這群年輕人吹鑼打鼓地宣傳,檢舉惡意囤積物品的商人,並且查訪各公司、商號,進行貨物稽查,為的就是要控制物價。我想,當時蔣經國的心裡應該相當激動。家住台北,現年百歲的曹仲植,當時他在上海開五金雜貨店,做個很普通的小生意。他說:「我們倉庫內,都不敢存貨,連夜將所有貨物都賣往天津,因為那裡不打老虎。但也因為這樣,上海老百姓反而買不到貨。」

曹仲植來到台灣後,認識了王昇,跟他一起打高爾夫球,他趁機和王昇聊起,你們當年打老虎,把我們這些小老百姓都打慘了。王昇當時笑得有點兒尷尬。事實上,當時上海市長吳國禎對於蔣經國的經濟管制措施,一直不以為然。傳記作家王丰說:「上海市長吳國禎為了表示對蔣經國的『打老虎』政策不滿,他幾度提出了辭呈,吳國楨還曾經對王昇說,『你們這些年輕人如果上海搞失敗了,誰來收這個場?』因為吳國禎覺得,發行金圓券沒收民間黃金和打老虎,就像上海插進來一把刀,是非常不妥的。」

在台灣這個被視為蔣經國對大陸經濟貢獻最有魄力的政策,真相到底為何?蔣經國打老虎失敗,和蔣介石將黃金運台究竟有什麼關係呢?而蔣經國還能在蔣介石身邊有角色嗎?(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3-31 10:43 | 显示全部楼层
(之三)

蔣介石在經濟、軍事不斷受挫後,政治上開始面臨被逼退的下野壓力,此時,他萌生了運走黃金的念頭。

為了尋找當年上海市曾經鬧得沸沸揚揚的「揚子公司案」,我們來到了位於外灘不遠處的南京東路99號,找到了揚子公司的舊址,儘管建築外觀已經融合現代玻璃帷幕,但是我們看到了,當年巴洛克式建築風格的痕跡,成為現在上海觀光街道的一部分,人群絡繹不絕。人們很少像我們一樣,停下腳步,試圖從這棟建築捕捉當年的風華。我們更很難想像,當年孔祥熙的大公子孔令侃是如何風光進出這裡,這個宋美齡最疼惜的外甥,當初也可能沒想到,他竟然會成為自己表弟蔣經國「打老虎」的對象,而他也成為壓倒上海打老虎的最後一根稻草。

無證據就放行

關於「打老虎」的歷史當事人,上海青年服務總隊大隊長陳志竟是目前僅存的核心關鍵人,他對「打老虎」失敗的來龍去脈,有非常貼身的觀察。他說:「我們大上海青年服務隊主要是負責限價的。王昇的勘建大隊主要進駐各個治安機關,擁有警察權。當時揚子公司初期被抓的是杜維屏,他是杜月笙的兒子,他做外匯的套匯的工作,這些都是違反限價的,對孔令侃也是這樣子,蔣經國他不管,接到揚子公司違反限價政策,就下令我們要去查。

查了以後,倉庫裡存放的的是工業用的糖,還有一些工業用的鋁。」後來,杜維屏被抓起來,但孔令侃安然無恙。陳志竟說:「有一次在半夜,查一部轎車,裡面是孔令侃,我們一個大隊長叫張士魁,看到孔令侃拿出一張名片,還有一名保鑣拿手槍,在前面說不許動。後來兩方對峙起來,當時在半夜裡面,通知了王昇和我,王昇打電話給蔣經國把情況反應了,蔣經國說沒有違反的證據,就放行了。」

儘管蔣經國沒有真正下令抓孔令侃,但這場查封揚子公司的大動作,震驚上海,上海市民相當關注太子蔣經國,敢不敢打表弟孔令侃這隻老虎。上海媒體的大篇幅報導揚子公司事件,讓蔣孔宋家族非常難堪。傳記作家王丰說:「宋美齡當時很生氣,跟蔣介石告狀,後來蔣介石就跟蔣經國說:『你打老虎怎麼打到自己家人的頭上呢?』」蔣經國在蔣介石和宋美齡的雙重壓力下,宣布揚子公司沒有違法囤積的事實,蔣經國打老虎只維持了70天,最後草草收場。

宣布結束那天,所有參與打老虎的核心幹部都集合在中央銀行三樓,陳志竟說:「他(蔣經國)當時是本來是穿中山服的,那天穿了長褂子,講話聲音很啞,樣子很消沉,他說:『這次我們是失敗了,今後我們在什麼地方工作,有什麼任務現在還不知道,將來再通知大家。』」

1948年11月,就在上海物價防線失守後,各地國府統治區的經濟情勢開始崩解,金圓券迅速貶值。住在上海的李思德,當年是上海印鈔廠員工,他說:「當時印鈔就像做燒餅一樣,鈔票還是燙的,就有大貨車在外面等了,根本來不及印。」上海海關總署員工范元建說:「當時為了要領薪水,找20個人去抬鈔票,還被艦長罵,後來艦長跟我們一起去領薪水才知道,銀行櫃台人員根本不用點鈔票,大家都是一疊一疊的拿。」1949年的上海影片中,我們最常看到當時外國人所拍下的民生影像,就是老百姓每個人拿著一大疊鈔票上街。

決定撤離黃金

訪問不少1949年住在上海的老人家,他們最常講的景象是,在吃完一碗牛肉麵後,牌價上的價格立刻改變。另外,5百萬金圓券在當時最多只能買到兩套燒餅油條。當時發行時被說成有含金量的金圓券,在此刻變得荒謬而諷刺。

1948年10月濟南戰役後,國共之間的戰局開始出現逆轉,從東北、平津到淮海,國軍在三大戰役節節敗退。我們從蔣介石日記中發現,濟南戰役開打同時,蔣介石到上海多次和央行總裁俞鴻鈞見面,但真正萌生撤離黃金的念頭,從運走黃金的時間點推估,我們認為應該是發生在淮海戰役後兩星期,1948年11月22日,當時參與淮海戰役的國軍大將黃百韜十幾萬兵力幾乎全被殲滅,當天他在日記上說:「另選單純環境,縮小範圍,根本改造,另起爐灶不為功,現局之敗,不以為意矣。」《黃金祕檔》一書作者,也是聯勤總部軍需署署長吳嵩慶之子,吳興鏞說:「另選單純環境其實指的就是台灣,而黃金正是蔣介石可以另起爐灶的火種。」

在經濟、軍事失敗的蔣介石,在政治上還面臨桂系副總統李宗仁和國防部長白崇禧的逼退壓力。即將下野而失去政治權利的蔣介石心裡清楚,握有黃金,就是握有指揮權,他必須在下野前後,留下一盤進可攻,退可守的活棋。

就在蔣介石想要另起爐灶的一個星期,隸屬央行國庫,存放在上海中國銀行地下金庫的黃金,開始有了不尋常的景象。(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3-31 10:44 | 显示全部楼层
(之四)


俞鴻鈞是黃金密運台灣的關鍵人物。(長天傳播提供)

第一批黃金抵台後,原本只有3萬兩黃金的台灣銀行金庫,一夕之間,有了203萬兩黃金。

為了還原第一批黃金運走時,當夜上海灘的情況,我們的攝影團隊特別選在凌晨時刻,來到黃浦江邊,那是在2009年11月底的初冬夜晚。昔日外灘的人行步道,因上海世博已被挖得坑坑疤疤,吊車手臂、水泥攪拌機,轟隆作響,零星的霓虹燈依舊閃爍著,彷彿告訴人們這個城市還不想入睡。站在中央銀行和中國銀行前,我們試圖捕捉當時中國銀行碼頭的氣氛。

在1948年11月30日夜晚,上海外灘發布戒嚴,中央銀行總裁辦公室裡,俞鴻鈞正透過窗戶,俯視著外灘的動靜,一個禮拜前,他剛接到一紙來自南京總統府的密電,要求他在一個星期之內,將存放於中國銀行一半的國庫黃金,運到台灣。另外,因「黃金風潮」而卸下行政院長的宋子文,仍是蔣介石調動黃金的主要助手。蔣介石日記的校閱者潘邦正,他曾經訪問過宋子文左右手丁世祺的夫人丁惟柔,從她的口述中得知,「宋子文建議,由外國人負責的海關總署來協助黃金運台,因為外國人不會干預中國內政,海關總署的船艦比較容易掩人耳目,消息不易走漏。」

黃金密運行動

事實上,蔣介石的黃金密運行動,必須非常謹慎,他只能仰仗自己的親屬,他讓兒子蔣經國負責總執行,包括護航軍艦的協調調度,也是由蔣經國負責;因此,蔣經國、俞鴻鈞、宋子文是第一批黃金運台的幕後三人小組;幾經協調後,首航艦艇由海關的緝私艇「海星號」負責。

住在台北,已90歲的范元健,當年在海關總署緝私艦「海星號」工作時,年僅28歲,他是艦艇上的三副,當晚他接到緊急動員令,要求他們在艦艇上準備待命,范元健說:「1948年的冬天,徐蚌會戰結束以後,那個時候局勢很緊張。有一天,船長就講,今天我們要開船,不能下地了,那麼我們就等在船上。結果一等,等到8點鐘沒有,到 12點鐘還沒有消息,那我們就急壞了,平常我們出海的話,晚上10點鐘也一定開船了,結果到深夜,差不多到快1點,船長說,開船!」和以往不同的是,那晚「海星號」並沒有立刻出海,而是轉向中國銀行的碼頭,悄悄地停了下來,此時已是12月1日的凌晨時刻。

此時,緊鄰在中國銀行旁和平飯店的樓上,所屬的《字林西報》( North-China Daily News)辦公室內,英國籍記者George Vine從窗戶看見,中國銀行專屬的挑夫正將一擔擔的木箱,從金庫裡搬出。他連夜趕稿,向全世界發出一則這樣的消息,報導上說:「我幾乎不敢相信,我所看到的,下面是一個充滿苦力的銀行,我甚至可以判斷出他們帽子和制服,湛藍色的上衣和寬鬆的短褲,扁擔的兩端裝滿著包裝的金條。」

George Vine敏銳地觀察到,在淮海戰役中慘敗的蔣介石政權,面對下野壓力,以及緊接而來的渡江戰役,應該開始撤離重要物資── 黃金。幾位央行的押運員上船交接後,200萬兩黃金就這麼上了「海星號」,范元健說:「甲板上堆著一桶一桶和一箱箱的黃金,這時候我們才知道,原來木桶和木箱裡裝的就是黃金。」

歷經兩天一夜的航程,1948年12月2日,第一批黃金抵達基隆港當晚,在海星號上的范元健,看見從碼頭邊,來了幾位穿大衣的公務人員,以及央行駐台灣代表沈祖同,經過點交程序後,黃金木箱開始運上碼頭。此時,人在台北的台灣銀行發行部職員劉明朝,當天下午接到了一項特殊任務,他和同事坐上火車來到基隆,前往基隆港的2號碼頭。他說:「民國37年12月,有天下班時接到命令,發行部有10位同事,到基隆港去接艦,到了基隆碼頭,看到一箱箱的木箱和木桶,我們才知道上海的黃金運到台灣來了。」

台銀特殊任務

基隆碼頭邊上,已有10幾輛的卡車,挑夫陸續將黃金運上卡車。2 00萬兩黃金裝箱完畢後,每輛卡車都有台灣銀行的員工負責押運,以及2名憲兵荷槍實彈,沿途架著機關槍保護,凌晨時刻終於送到台灣銀行總部。劉明朝說:「那個晚上,我們動員大批人力,將黃金搬到台灣銀行的金庫,一直忙到第2天同事都來上班才處理完成。」從劉明朝的口述中,大約可以計算出,黃金運進台灣銀行金庫,共花了約 16個小時,而此時,台灣銀行金庫的黃金,結合先前日治時期留下的 3萬兩,共有203萬兩。

就在黃金運進台灣銀行金庫後,上海央行總裁的辦公室立刻接到台灣發來的電報,此時俞鴻鈞才鬆了一口氣,他立刻啟程,前往南京,向蔣介石報告200萬兩黃金已安全抵台的消息;見了蔣介石後,俞鴻鈞又接到下一道命令,他要趕在蔣介石下野前,繼續運走兩批黃金。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3-31 10:46 | 显示全部楼层
(之五)

吳嵩慶約1940年於成都。(長天傳播提供)

1949年1月,蔣介石在下野前夕,連續從上海金庫運出兩批黃金,共150萬兩。一批到台灣50萬兩,一批到廈門鼓浪嶼100萬兩。

拍《黃金密檔》最困難的是,所有搬運黃金的影片,其實是不存在的,但每次尋找到相關的歷史影像時,我的腦袋就會一陣發麻,彷彿那個年代的人們,穿越時空,又活在你面前。製作期間,我們找到了 1948年12月24日聖誕節前夕,上海人民在外灘中國銀行前爭相擠兌黃金,警察用警棍到處驅趕老百姓的畫面。後來,我們在報紙上,找到同樣角度的照片和報導,上面大大標題寫著「黃金擠兌慘案」,上海共造成7死50傷。

事實上,駐上海的英國籍記者George Vine,報導第一批黃金運走的消息,在上海逐漸蔓延開來,造成金融秩序恐慌。1948年11月11日,政府為了證明中國銀行金庫裡還有黃金,宣布了《金圓券修正辦法》,市民憑身分證,用1000元金圓券,就可兌換一市兩黃金。現在還保留著兌換黃金秤單的華慧英說:「為了穩定民心,政府就開放,你們來買金子,用1000元金圓券,買一兩,而且每人限買一兩。」在海關總署工作的范元健,因為上班地點離中國銀行很近,也到中國銀行排隊,兌換黃金,他說:「政府先要穩穩民心,大家排隊,憑身分證,買一兩金子,那我們當然要去買啊!」

後來消息愈傳愈開,兌換黃金的人愈來愈多,狀況愈來愈難以控制,黃金擠兌慘案後,政府立刻宣布,停止兌換黃金政策。央行開放上海老百姓用金圓券兌換黃金,在短短一個半月,共兌出了57萬兩黃金 。

鼓浪嶼的戰時金庫

就在此時,1948年12月下旬,位於廈門旁的寧靜小島鼓浪嶼,出現了不尋常的異動。當年《廈門經濟副刊》記者洪卜仁敏銳地觀察到了其中的變化,他說:「當時就有人傳出了,蔣介石要來住鼓浪嶼,首先是蔣介石的侍衛長石祖德,他調來作警備司令,原來是障眼法,蔣介石根本沒來,來的是央行金庫的黃金。」洪卜仁所說的黃金,就是 1949年1月1日,第2批從上海運出的黃金,共60萬兩,分成2路線,一路到台灣50萬兩,一路到廈門鼓浪嶼10萬兩。這趟到鼓浪嶼的任務,主要由央行發行局副主任魏曾蔭負責。當初我們發現魏曾蔭時,他恰巧去世後一天,幸好家屬留下了他生前接受友人的採訪,我們才拿到獨家的珍貴畫面。魏曾蔭生前受訪時表示:「當初共4艘船,2艘海關負責運送,2艘軍艦負責押運。我們幾個人都是副科級的。我們押運到廈門,還有2條呢,押運到台灣,所有的行動都是晚上搞的。」來到鼓浪嶼的黃金,後來被送進了鼓浪嶼中國銀行的地下金庫,這裡就是蔣介石支援國共內戰的「戰時金庫」。

1949年1月初,國軍在三大戰役中慘敗,要求蔣介石下野的壓力升高。面對這樣的情勢,蔣介石已經無法改變,他心裡清楚,他必須取得可以自由進出國庫的通行條。下野倒數11天,他讓聯勤總部軍需署長吳嵩慶,跟央行和財政部,以預支軍費的方式,制訂一只合法運走軍費的草約。現居美國的吳興鏞,從父親吳嵩慶遺留下來的日記手稿中,發現草約主要內容,日記上說:「把存在上海國庫金圓券準備金的一半,作為預支軍費」,這裡所說的「金圓券準備金的一半」,共是115萬兩黃金。吳興鏞說:「1949年1月11號,訂了這個草約以後,他跑了兩個地方,一個就是劉攻芸,當時中央銀行的總裁;另外一個就是財政部長徐堪,我父親(吳嵩慶)就代表軍方,草約是三個人簽的。」黃金草約完成6天,第3批密運黃金到鼓浪嶼的任務,立刻展開。

第3批由滬抵廈門

1949年1月17日,上海外灘再度戒嚴,第3批的黃金搶運行動,由招商局的海平號和海軍美朋號負責。目前台灣國史館的檔案,完全看不到從上海運到廈門的資料,從南京第二檔案館的資料中,我們發現了這樣的描述:「中國銀行專用碼頭前,又出現大量的箱子,外灘已經連續戒嚴了3天,1月20日清晨6點,距離蔣介石下野,只剩18小時,最後500箱銀元確定來不及上船,兩艘船共載有1800萬銀元和90萬兩 黃金的海平號和美朋號,火速航向廈門鼓浪嶼的軍用碼頭。」住在鼓浪嶼的洪卜仁說:「這些運銀元到廈門碼頭,最初的時候,那些搬運工人,有一個不小心,就把銀圓的箱子摔在地上,當時是半戒嚴狀態,由國民黨或是憲兵看管,但是有人就看到了,銀圓滿地在碼頭滾動啊!」而這些運到鼓浪嶼的銀元,當時主要是用來發放軍餉。

從蔣介石的大溪檔案中,我們發現,撥到吳嵩慶名下的黃金,分成 6批完成,共70萬兩。吳興鏞說:「這個表面上是父親名義的黃金帳戶,剛開始史料都找不到,是屬於祕密軍費,蔣也是想隱藏這部分的軍費。」只是令我們好奇的是,為何運到鼓浪嶼的100萬兩黃金,轉到吳嵩慶的名下,僅有70萬兩,這神祕消失檔案中的30萬兩,到底流向何方,至今是個歷史之謎。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3-31 10:47 | 显示全部楼层
(之六)

孫吉棟的檔案照。(長天傳播提供)

1949年2月,已有十分之六的國庫黃金來到台灣,此時代總統李宗仁邊和共產黨展開和平談判,邊著手和蔣介石展開黃金爭奪戰。

關於上海黃金運台,在台灣一直有個傳說:一艘叫做太平輪的船艦,上面載有許多央行的黃金,結果在舟山群島附近被撞沈了,因此黃金根本沒有來到台灣,台灣的黃金是戰後日本留下來的。這種以訛傳訛的說法,我們在國家檔案局中找到答案。

檔案記載,「1949年1月27日,央行共1317箱檔案,在太平輪上被撞沉。」輔大歷史系教授林桶法說:「太平輪事件,損失的是檔案,而不是黃金,有人沉下去看一看,有沒有看到什麼?」我們認為,當年軍需署長吳嵩慶和央行簽的,預支金圓券經費的「黃金草約」,可能和太平輪一起沉入海底。

氣定神閒離總統府

這批央行檔案運出上海前一個星期,1949年1月21日,蔣介石宣布下野,李宗仁代行總統一職。我們在照片檔案中,發現了一張蔣介石離開總統府前的最後身影,他依舊微笑著,跟所有送行的人打招呼。我想,蔣介石能如此氣定神閒,應該和他早已做好黃金撤離有關。撤離南京總統府前一晚,總統府的侍衛人員翁元,當天晚上負責站崗,換班時刻,已是晚上8點多,昔日燈火通明的憩盧,周遭一片寂靜,很多物資都已撤離。當翁元回到部隊宿舍後,立刻接到緊急集合命令,要求他們在下關火車站集合。

翁元說:「我們到火車站時,發現整個車站都是人, 很多士兵負責搬撤離物資,結果有一個士兵因木箱太重,不小心摔到地上,木箱破了,結果滾出來,都是銀元。」從此跡象可看出,蔣介石須帶走發餉所需的黃金和銀元。當時軍隊發餉,主要以銀元為主,但仍須消耗已貶值嚴重的金圓券。董德成是聯勤財務署收支司副司長,是實際發放軍餉的歷史參與人之一,他說:「那時候發餉是中央銀行給,沒這麼多銀元,我就跟中央說,有很多部隊,要黃金、要銀元,怎麼辦呢?中央銀行沒辦法,我就批,五成銀元、五成金圓券。」

蔣介石撤走南京部分黃金和銀元,代總統李宗仁並不知情。此時李宗仁心中最重要盤算是,以「國共和談」為基調,來換取美國對李宗仁政權的經濟援助,他希望在統治疆域上,以長江為分界和共產黨劃江而治。但回到溪口的蔣介石,早已做好人事布局,他讓行政院長孫科離開南京,南遷廣州;讓李宗仁獨自留守南京,此時總統府已變成有名無實的空殼子。政大歷史系教授劉維開說:「相較共產黨的黨政軍,全集中在河北省西柏坡的人民解放軍總部,毛澤東當時還以『一國三府』,來諷刺國民黨分崩離析的局面。」

但令李宗仁難堪的,不是「一國三府」,而是他上任兩個星期後,蔣介石第4批黃金的運送,已經悄悄地展開。這次蔣介石下了兩道新指令,指令一,運走55.4萬兩黃金,僅留20萬在上海國庫;南京金庫全部搬空。指令二,由飛機來空運黃金。為了還原第4次空運黃金的場景,我們找到了當年負責執行黃金空運任務主要關鍵人,空軍運輸大隊,第一分隊隊長張麟德。住在台北,現年92歲的張麟德,因輕微中風,已無法清晰闡述,當年景象。為了訪問張麟德,我們花了很多時間,讓他重新回憶往事。

接到的命令就是飛

1949年2月6日,剛過完農曆新年不久,空軍運輸大隊所屬的南京和上海機場,同步接到緊急動員令,要求飛行員在機場待命。當時31歲的張麟德,負責指揮調度,他進駐的地點是上海江灣機場。那晚上海再度戒嚴,入夜時刻,上海中國銀行的金庫又搬出大量黃金,一箱箱的黃金上了大卡車,往江灣機場前進,黃金全數裝箱運上飛機已是黎明時刻。他說:「我領9架飛機,從上海到松山。每架6000磅黃金,中央一位押運員,央行派人拿走黃金。」此時,在南京大場機場待命的空軍運輸大隊隊員孫吉棟,也準備就緒,當時他並不知道,此時央行位於南京金庫已經完全淨空。孫吉棟說:「我沒有接到特別命令,我接到命令就是飛,沒有人告訴你為什麼要飛。當然是一到飛機一看就知道,這麼大的箱子,很重,撲在飛機上,上面還有了,有時候有押運的。」

當天一大清早,上海的張麟德等運輸大隊隊員,所領的飛機共9架 C-46和C-47運輸機,從上海江灣機場起飛。C-46運輸機是當年國軍運載量最大的飛機,總載重量為4噸,但當年的運輸機主要以C-47為主,載運量僅有C-46的一半。上海55.4萬兩黃金,共出動9架次飛機,歷經一個多小時的航程,黃金飛機在台北松山機場順利降落。孫吉棟說:「到了以後,我們將黃金交給地面的人,讓他們處理。也沒有看到,這批黃金做些什麼。」事實上,空軍運到台灣的第4批黃金,後來被送進了現址為中正紀念堂的軍方聯勤總部財務署金庫。

1949年2月,已有十分之六的國庫黃金來到台灣,此時代總統李宗仁邊和共產黨展開和平談判,邊著手和蔣介石展開黃金爭奪戰,他強力要求台灣省主席陳誠,將運到台灣的黃金運回大陸,李宗仁的命令撼動得了台灣的金庫大門嗎?一齣鬥智與角力的政治戲碼,儘管隔著台灣海峽,依舊暗濤洶湧。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3-31 10:48 | 显示全部楼层
(之七)

蔣介石在海軍將領桂永清(戴眼鏡者)等陪同下巡視。(長天傳播提供)

當時台灣老百姓並不知道,一股政治風暴正朝台灣襲來,位於總統府旁的台灣銀行金庫黃金,極可能不保。

位於凱達格蘭大道上的總統府,在1949年前後是最高行政長官、台灣省主席陳誠的辦公地點。陳誠從北伐、抗戰到國共內戰,一直是蔣介石的左右手。第一批黃金安全抵達台灣後,蔣介石心裡很清楚,他得尋找一位可信賴的人選,才能保住運台的黃金。我們從當年美軍到台灣,拍下總統府的影像中發現,60幾年前總統府,和現在相比變化不大;當時台北街頭的老百姓,穿著汗衫、戴斗笠、穿木屐上街,看起來相當悠閒。當時台灣老百姓並不知道,一股政治風暴正朝台灣襲來,位於總統府旁的台灣銀行金庫黃金,極可能不保。

1949年3月,李宗仁動員桂系立委,要求陳誠運回存放在台灣的黃金。此時,陳誠在公文中回覆,「台灣銀行的黃金是由中央銀行管轄,不在他管轄範圍之內。」陳誠知道,他只能以拖待變。此時,下野的蔣介石,人在溪口,很快地得到陳誠來自台灣的報告。蔣介石在日記上說:「以李(宗仁)、白(崇禧)運動立委,擬將台廈現金運回,支付政事,期以半年,用光了事,這種卑劣陰謀,不惜斷送國脈民命,貢獻共匪,以為快也。」聯勤總部軍需署財務司(後改制財務署 )副司長董德成說:「李宗仁哪有人理他,沒人理他,軍事命令下不來、下面都不動。」

重慶艦的神祕黃金

同樣發生在1949年3月,國府噸位最大、攻擊力最強的巡洋艦艇的重慶號因投共,被蔣介石下令炸毀。但重慶號神祕的不是它艦艇上的裝備,而是艦上有一座「海上金庫」。住在上海,當年是重慶號艦長鄧兆祥祕書的胡步洲,是重慶號少數知道金庫的人,金庫的位置位於艦艇的甲板下層。他說:「1949年1月,海軍總司令桂永清來到黃浦江軍用碼頭,重慶號靠在上海造船廠旁,他親自指揮,重慶號上運進很多黃金和美鈔,但這是總司令部的,還是他私人的,我們搞不清楚。」後來,1949年3月4日,傾向共產黨的《華商報》,報導了一則重慶號上存放黃金的消息。不過這項消息,立刻被當時央行否認。我們可以確認,重慶號上並不負責載運黃金任務,為何艦艇上要存放黃金呢?

金振濤在中基艦上工作,他說:「重慶號上有黃金,是海軍傳說已久的祕密。而且,桂總司令不會是這種貪婪的人,戰亂的時候,不可能會把錢放在那裡,那時候國家兵荒馬亂,不可能把黃金藏著私有。」後來,我們從一位在上海,不願意具名的重慶號老人家,和他的越洋訪談中得知,當重慶號被擊沉後,1951年4月解放軍進行打撈,共撈起銀元大約30萬,黃金約莫數10萬兩。重慶號上的金庫黃金,究竟是桂永清個人所有,還是發放海軍軍餉的金庫,或者是蔣介石的海上金庫,目前仍是個歷史之謎,金振濤認為:「重慶號上裝載的黃金,應該有特殊任務。」

先運人或先運黃金

為了尋找重慶號的所剩痕跡,我們特別走訪了北京軍事博物館,館裡頭展示著,國府「王牌艦艇」重慶號的模型,以及曾經鑲在艦艇上的重慶字樣。從重慶號的字樣,我們可以想像,這艘原名Arora「阿羅拉」的英國軍艦,外號銀色魔鬼,艦重7000餘噸,艦長153.9米,寬15.6米,會是多麼壯觀。重慶號投共後,終結了蔣介石這段不為人知的「海上金庫」。但蔣介石的損失不僅於此,防守吳淞江入海口的江陰要塞,海軍第二艦隊將近30艘軍艦,在1949年4月21日也投向共產黨。跨越長江的渡江大門,就這樣敞開著。解放軍很快地占領首都南京,李宗仁黯然離開了總統府,總統府一樓牆上時鐘,還停在當時李宗仁撤退的時間,6點50分。

南京被解放後,上海郊外開始出現戰爭的煙硝味,此時,上海國庫的黃金只剩下20萬兩,已經退無可退的蔣介石,還會下最後一道命令嗎?上海的最後撤退,到底要先運人,還是先運黃金?一個更艱困的難題,正考驗著蔣介石。
发表于 2011-3-31 11:43 | 显示全部楼层
对女同志来说,这个沙发是干涩枯燥的.我起身走了.LNT( LEAVE NO TRACE)户外的美德.

点评

女同志也叫拉拉。  发表于 2011-3-31 12:44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站点统计|手机版|小黑屋|上海穿越者户外俱乐部 ( 沪ICP备12047122号 )

GMT+8, 2025-5-6 22:51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