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穿越者户外俱乐部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微信登录

微信扫一扫,快速登录

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

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

搜索
 
查看: 1660|回复: 16

过双坑,渡四水——(天雨)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5-8-20 17:53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诗曰:
奇峰秀水五云山,双坑峡险连碧潭。
急流深涧尽泅渡,崖高壁陡皆高攀。
惊起日中瓢泼雨,洪流骤虐路难艰。
三十四人齐携手,挑灯四渡尽欢颜。


        出于对溯溪运动的酷爱,几年以来,走岩门峡,攀三笋坑,跳九龙潭,渡楠溪江,漂炉西峡,过白水溪,翻十字谷,跃螺蛳湾,游龙门峡......等等线路,一一踩过。今年夏天,本想穿越向往已久的八角潭(李林峡谷),但因天气原因,活动被迫取消,于是临时改变计划转走双坑,或许,冥冥之中自有缘分,一切偶然皆是必然。
        周五仍是半夜的奔波,在队友的喃喃私语中做着断断续续的碎梦,到达住处,已近凌晨,粗略洗漱,尽快入睡,以备次日的穿越。
        周六早起后囫囵完早饭,再上大巴车,经了一段不长的车程,走了一段不长的徒步,过一座长桥,拍几张合影,就到了溯溪的起点,双坑穿越正式开始。
        我们一行34人,踩着浅溪,跳着巨石,几响笑语,一路欢声,沿着水流溯源而上,一路上青山碧水,鸟语虫鸣。
        溯溪活动,难点之一就是路太滑,那长满了青苔的石头,像落了层薄雪的冰,一脚踩下去,不论什么鞋,都变成了溜冰鞋。掌握平衡不摔跤,是溯溪的基本能力之一,而为了锻炼和适应这种平衡能力,我很少在鞋外面套袜子。当然,对于不想摔跤的驴子们,鞋子外面套上棉袜还是有很大帮助的。判断哪些石头光滑,哪些石头不滑,也需要不断尝试和积累经验。一般来说,长期处于急流中的石头一般都不光滑,因为青苔难以扎根生长,缓流下的石头最光滑,长期在水面之上暴晒的干燥石头也不滑。
        途中经过几个略深的水潭,我们依次游过,这都是纯天然的泳池。泅渡能力是溯溪活动的第二项技能,泅渡都要穿救生衣,因此水中换气并非泅渡的难点,不会游泳的驴友也完全可以泅渡。除了游泳所需的动作和体力以外,泅渡和游泳的区别还在于上岸的技巧和能力。户外的水域由深游到浅时,如果使用蛙泳时的快速收蹬大腿的动作,很容易把膝盖撞到水底的石头上,因此在接近浅水区域时,要尽量用手划水,放弃腿的动作,避免膝盖受伤,另外,护膝也是必要的。
        泅渡上岸还有另一种情况,就是终点是光滑的石头,缺乏蹬点或者抓点,游到终点也难以上岸,这点对于从未走过水线的新驴难以深刻理解。记得我在第一次走岩门峡时,就碰到过这种事,游过深潭容易,但到对岸想爬上长满青苔的石头却非常困难,那石头是奇滑无比,手扶不住,脚下空空,没有能踩到的支撑点。尝试了很多次,换了几处地方想爬上岸,都以失败告终,渐渐的,就会有些体力不支,幸亏有救生衣,能让我长时间浮在水面上休息。这就容易理解,为何有些水性很好的人会在潭中溺水了,有时潭面很宽,费了很大劲游过来后,发现怎么也爬不上去,随着体力的耗尽,心理上的恐惧就会陡然而生,此时再往回游,可能会力竭抽筋,如果既没有救生设施又没有队友,那就陷入危险了。因此,互助和协作是必不可少的,团队的力量远大于个人,在有团队的情况下,溺水情况非常少见。
        前行途中,我们路过了一个矮小的天然跳台,队友在潭水里摸索一阵后,我们几个队友纷纷纵跃而下。跳潭胆量也是溯溪的必备能力,一般而言,自上而下溯溪(溪降)时,更多的需要跳水、速降、瀑降,而自下而上溯溪时,更多的需要泅渡、攀岩、攀爬。对于瀑降和速降,我们此次行程没有涉及,也不多介绍。唯一要提的是,在跳水之前,需要有人摸清水下的深度,以及岩石和浅滩的分布。不同的时间在同一条线路的同一个位置,水底的岩石也可能不同,因为一场洪水就可能把其他地方的大石冲到这里。
        继续前行,我们来到了此次溯溪途中第一个难点,一大块巨石把溪水一分为二,我们需要选择一边爬上去。此时队友拉出绳子,一位强驴徒手攀上去,把绳子固定好,大家拉着绳子逐一攀爬。攀爬能力,是本文提及的溯溪第三种能力,个人认为,如果有岩壁、石头可以抓扶,就尽量不拉绳子,一方面绳子太勒手,另一方面绳子都有一定的弹性,并不好借力。很多时候,绳子最好作为安保措施和应急措施,如果有石壁可抓,就不去摸绳。我属于最先爬上去的几个人之一,爬到高处后,又开始拉其他队友上来。
        再往前走不久,我们遇到了又一个难点,此处双瀑归一峡,左边一个小瀑布,大约两三米高,右边一个高瀑布,大约四五米高,两个瀑布被岩壁分开。我和另一位兄弟先游过去,再钻过瀑布,试图寻找可以登上去拉绳子的地方。他攀上小瀑布有一米多高,让我过去帮他扶稳落脚点,水流比想象的大很多,他多次试图上冲但上不去。当人的身体阻挡水流时,水的压力会变得更大,水流冲刷过的岩石又特别光滑,因此攀瀑是非常困难的,哪怕水量很小,也格外费力。没一会,队友就撑不住滑落了下来。我再次观察了这个瀑布及周围的环境,估计我们是爬不上去的,即使有人能上去拉好绳子,队中大部分女生和新驴也很难从这里上行。于是我钻出瀑布,此时前面的兄弟已经告诉大家,这里必须得绕路。我们在瀑布里面做的尝试,在瀑布外面的大家是看不到的,因此仍有队友想尝试攀瀑,因为在外面看感觉真的不难,我笑应道,真上不去的,你们去试试就知道了,就算有绳子都不行。最终没有人再去尝试,我们开始从侧面上山,绕过这“双瀑归一”之地。
        又走过了一些沟沟坎坎,崖崖潭潭之后,已接近中午。我走的比较快,领先大部队一小段,爬上又一个高崖后,等了许久,也不见有人上来,我估计大家在下面吃午饭,于是也把自己带的路餐拿出来吃掉,然后找一处舒服的石头,躺下午休。户外有谚:“老驴怕累,新驴怕饿。”是这样的,对于新驴,往往会带很多吃的东西,生怕出来饿到自己,自己吃不完还会四周慷慨相赠,甚至会吃不完再背回去。而老驴,则是能轻一点就轻一点,能少带一点就少带一点,绝不会吃不完背回去。我的午饭,只带了一盒酸奶+两块饼干,连同一瓶水塞在腰包里,我浑身上下也只带了这个腰包,越轻越好。
        午休过后,又走了一段,早晨大晴的天气开始乌云密布,不一会竟下起雨来,而且越下越大。前面说过,天气是溯溪过程中最不可控和难以捉摸的因素,也是影响溯溪最重要的因素之一。溯溪过程中若开始下大雨,就该取消原定路线,立即上山。所有户外遇难事故中,超过60%的驴友都死于溯溪活动,而这些人中的大多数都是被洪水冲走的。下雨极可能引起洪水,领队当然知晓这个道理,于是决定全队上山寻路,通过山路走出峡谷。
        经过一番披荆斩棘,我们找到了山路,并在山路上沿着原方向前进,过了一次河之后,途经一个废弃的木屋。大家在屋檐下避了一会雨,但雨并没有要停的样子,于是我们稍作停留,照了张合影,继续赶路。在木屋避雨时,我不小心碰倒了一根撑住房檐的木头,大约2.5米长,我随手把它倚在了旁边。这根木头与我有缘,我一碰它它就倒在我手中,仿佛是在告诉我,你一会得用到我!果不其然,后面它将隆重登场,派上大用。
        雨越下越大,峡谷中的溪水也越积越多,越流越急,由清澈变浑黄,由温婉变咆哮。半山腰的我们,有点庆幸,幸好上山了,否则洪水真的来了。在山上我们还穿过了几条小的水流和瀑布,这都是因下雨山泉喷涌而形成,这些水也都流向了峡谷底的主干流。可以想象,两座山中间夹的峡谷,汇集了多少喷涌的山泉,谷底洪水肆虐也就在情理当中了。
        沿着前人走过的路,又一阵跋山涉水,我们猛然发现,这条路竟把我们引到了河边,这是峡谷一条支流汇入主干流的地方,有两条河,一条水流较小,目测一下可以过河,但河对岸有没有路不太清楚。另外一条河,就是我们之前溯溪所在的主干流,这条河现已洪水泛滥,咆哮奔腾,目测过不去。前队停留一阵后,全队的人员全部赶到,一些队友探了探其他方向,比如继续往山上切,结果找不到路。然后领队陶子,小队长丹丹渡过支流寻路,我也跟了过去,但河对岸并没有路,我们估计出山的路应该在主干流的对面,而此时我们无论如何也过不了主干流的。此时,我心中大概有数,恐怕要原路返回了,而根据我们的时间判断,原路返回极可能走夜路,但无论如何,原路返回应该是相对的最安全的选择。
        领队和几位小队长商议一下后,最终决定原路返回,说走就走,全队人开始后撤,天色渐暗,泥路泞滑,大家不约而同地加紧了脚步,希望能尽可能少地走夜路。雨天、山地、黑夜、滑路,这几样因素叠加一起,酝酿和潜伏着诸多风险。我心里明白,白天走路大家还经常滑倒、摔跤、屁降,如果走夜路,某个队员一不小心把脚扭了,该如何处理,将会大大拉慢全队的速度,从而进一步增加其他队友的风险。
        紧赶一段路之后,我们回到了之前避雨的小木屋,再往下走时,几乎所有人都大惊失色。我们在此处上行时蹚过的温柔河水,此时已如万马奔腾。此时,处境已相当明确,我们被峡谷中的一条大河截断了两头归路,我们目的地在河的另一边。
        全队到齐后,几位强驴队友开始尝试过河,而我则坐在河边的一块石头上,看他们过河。先后四名强驴,尝试了多次,救生衣穿了脱,脱了穿,登山杖拿了放,放了拿,都因水流湍急而中途失败,一次次被洪流冲倒。当然,他们腰间捆了绳子,一旦被冲走,我们便合力拉回。一个小时过去了,过河之事毫无进展,于是领队和几名队友又去上游和下游寻找更好的过河路线。
        这时我坐在石头上,心里想,眼前这段河流,只有近处的2米宽的水流最深最急,如果能过去,就有块大石可以停留,后面的河路相对容易。眼前这两米宽,如果能搭一座桥就好了,对了,木屋那有一根2.5米的粗木头,但那一根木头搭不成桥,放在水中就会被冲走。如果那根木头能横在岸边和河中的大石头上,两端都卡住石头,那么人扶着木头就有可能过去了。于是,我开始在河岸摸索能卡住木头的点,此时领队陶子过来,让我戴上简易安全带摸索,以免摔倒被冲走。我套上扁带主锁,连了绳子,试着在河里走了几次,跟前面几位队友一样,根本走不出几步,若再继续前移,必然被冲走。此时,木屋里那根木头被队友拿了下来,我把木头的一头插到河中的石头下面,木头的另外一头,也就是靠岸的一边,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可以卡住的点,这时一名队友站出来说,他用手使劲顶着,让我扶住木头渡河。我想这样也行,可以尝试,于是他使劲撑住木头,我扶住木头就往前走,水流太大了,我能感觉到我落在木头上的冲击力很大,一会队友就撑不住了,木头一歪,我和木头便一起被水卷走,几名队友奋力将我拉了回来,木头也被捞了回来。但这一次失败的尝试并未白费,我发现用这种方式过河是可能的,总结经验后可以再试,不断改进,应该没有问题。休息片刻后,我又将木头撑在河中石头下面,让两名队友撑住木头,我拉着绳子进行又一次的尝试,这回木头撑得很稳,我尽量让自己的侧面迎着水流,使自己身体尽可能少的面积接受水流冲击,一步又一步,终于靠近了石头,我一扑,就爬到了石头上。这块石头上方水流很浅,只有刚刚没过脚踝的水,我站了起来,渡河的第一段成功了。刚才过河扶着木头,而后面的路,木头已经鞭长莫及,我手中没有可以支撑探路的工具,此时,队友用绳子给我传过来一根登山杖,我撑着这根杖,一步步往前摸索,终于走进了较浅的区域,然后迅速爬向了河对岸。
        我将腰间的绳子解下,绑到河对岸的树上,这里需要一个打结的技能,这也是户外的专业技能,可惜我并没有学过打结,我想多绕几圈绳子,但绳子长度又不够,于是我只能多打了几个“死结”,打完结,我拉住绳子用脚蹬树使劲拉,确认绳子不会脱落,就跟大家打招呼,让下一个队友过河。最先过来的是会打结的队友,他过来后马上重新打了绳结。接着,大家拉着绳子,一个接一个地过河,我在河对岸帮助稳定和压住绳子,半个多小时过后,全队队员全部成功渡河。
        大家兴高采烈地以为,过河之后,我们再走一段山路就可以出山,但事后证明,我们的渡河之路才刚刚开始!此时天色已暗,大家全部打开了头灯,准备夜路之旅。
        天色越来越黑,夜路越走越长,又走了一会,我们遇到了返程途中第二条河流。这条河应该是主干流的一条支流,水流不大,相对容易通过,但为了安全,领队还是拉了绳子,让大家小心通过。再次过河后,仍是漆黑的山路,上上下下,坑坑洼洼,我们一条纵队,并肩携手,赶着夜色,踏路前行。此时天已渐晴,半个天空的乌云散去,露出几颗硕大的星星,遥遥地望着我们,也祝福着我们。
        又走了一阵之后,脚下的路又把我们引到第三次渡河的地方,河仍是峡谷那条河,只不过是第一次渡河点的下游。我在第一次过河后,双腿一直在对岸浸在水中,或拉着或压着绳子,时间较长,于是这次我没有打头阵去下水,另外两名队友担任了探路过河的角色。他们尝试几次之后,发现水流太急,无法渡过,于是向上游寻路,找相对较浅较缓的地方过河。在上游大概50米的地方,发现了一处较宽的河床,看起来水流相对较浅,于是再次下水尝试。这一次,河水虽然变浅变缓,但河床却宽了很多,我们很快发现所带的绳子长度可能不够,此时有人提议接扁带,于是我们迅速接了大约三四根扁带,最终让队友拉着绳子走到河对岸固定好。第三次渡河开始,大家又一个接一个地套上扁带,挂上主锁,拉着绳子前行。河流中间有一处浅滩,长满了水草,两名队友在中间接应。这次渡河已经是完全黑暗的情况下,靠着头灯照明完成的。第三次渡河后,我们又到了顺流方向的右方,根据我的记忆,我们的目的地应该在顺流方向的左方,因此,我们至少还要再渡河一次才能到达目的地。
        已经晚上21点多,我们仍然在顶着头灯赶夜路,又走了一段时间,终于又到了河边。我们都知道肯定还要再过一次河,于是一名队友下水尝试牵绳渡河,我跟在后面也进入水中帮他拉绳做安保。河中间的水流依然湍急,队友被水冲倒,巨大的拉力把我也一起牵倒在水中......正在此时,另外几个探路的队友,忽然发现不需要过河前方也有路。于是我们全员上岸,继续沿着河边走。但该来的总归会来,又走了一段路后,我们见到了河对岸有几处无人居住的白色房屋,这些房屋我们多数人并无印象,但部分队友记得在我们上午出发时见过。这就说明,我们已经十分接近上午的出发点了,一定就在河对岸,我们需要在此进行第四次渡河。
        最后一次渡河也并不容易,首当其冲的困难是这次没有树木作为锚点可以绑定绳子,我们只好找一块巨石,把绳子绕过巨石,三个队友一起拉住,作为人工锚点。另外,两名强驴再次强渡急流,拉好绳子。这次渡河依然是最初的一段水域最急最深,脚踩不到底,而后面的水路相对好走。几名队友牵好绳子之后,剩下的队员轻车熟路,比之前任何一次渡河都更淡定,更娴熟。时间已经到晚上22点半,山谷中的河水已经冰凉,大家一致决定让全体女生先渡河休息,男生排在后面。所有女生渡河完毕后,我们剩下的男队员才一一过河。
        正在这时,河对岸走来几点光亮,我们惊喜地发现是几个老乡,带着手电,一路探来。原来,司机师傅和村长带着几个当地老乡来寻找我们了。我们一队人上午进山,到了快23点仍未出山,下午又下了一场大雨,司机师傅见不到我们出山,十分焦急,找来当地老乡来到河岸寻迎我们。我们终于见到了队伍之外的人,同时也意识到,我们全队34人安全回来了!宽阔的水泥路果然比山路好走,房屋、老乡和大巴车也显得格外亲切,这次不算顺利但开心刺激的溯溪之行终于结束。
        爱上溯溪,是因为在所有户外活动中,它最能全面地考验团队和个人的综合能力,如体力、技术、智慧、胆量、心态、意志、协作、应变......溯溪之前需要对当地当时的天气、地形、环境、路线、植被,甚至动物等等都做一定的了解。尽管如此,各种突发事件仍会通过各种方式考验团队及队员。对于较难线路的成功穿越,天时、地利、人和是缺一不可的。此次双坑溯溪,天时不利,我们没有完成计划中的穿越,但有失有得,我们获得了宝贵的经验,尤其是对于初次走溯溪的新驴来说,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经历。留下遗憾,也是为了下次的圆满。
        溯溪时艰时易,工作与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?溯溪所需要的品质,在人生旅途中又何尝不是宝贵的财富?溯溪途中充满了挑战,人生又何处不挑战?其实,溯溪亦如人生!
        正如几年前,我在生日当天,去岩门峡探路开线,此次穿越双坑,又逢生日,感谢33名队友,陪我一起度过了33岁生日,恰好一人算一岁,他们人人平安,我也将岁岁平安。岩门峡探路行时,我曾写过,我们经历的每一次挑战,都是刻骨铭心的回忆,都是值得咀嚼的回忆,都是美好的,充实的,自豪的,欢乐的,可付笑谈中的回忆!双坑之行,就是这样的挑战,双坑之行,就是这样的回忆......

后记:
        以下是本人对此次活动中一些决策的想法,部分观点在当时队伍中可能有不同意见,通过本人对溯溪活动的浅薄认识以及多次溯溪的实践经验来看,仅表达一下个人观点:

1、刚下雨时是否应该迅速上山?
        是的,下雨是溯溪的最大风险,溪水很可能会暴涨,后来的事实证明,峡谷中果然涨水,但即使峡谷中的溪水没涨,溯溪途中下雨也是应该及时撤离峡谷的,这是溯溪活动的基本原则。

2、前行之路受阻时,是否应该原路返回?
        是的,这是相对最安全且确定性最高的选择。强行渡河,或者寻找其他山路撤退,不确定性和风险要大很多,极可能陷入更大的困境。原路返回只是看起来耗时耗力一些,但却是最安全的。另外,在决定原路返回时,是不知道后来的渡河经历的,即使知道,也还是应该折返。

3、应该在小木屋过夜,还是应该想办法渡河?
        应该想办法渡河!我们户外的基本原则,就是能自己解决的问题,就不要扩大化,尽量少影响别人,少麻烦别人,少让别人担忧。在小木屋过夜,此事必然扩大化了,很可能将当地村民、警察、媒体甚至队友们的亲人家属也涉及到此事当中。部分队友认为在小木屋过夜也是难得的经历,但此事不能从自身经历去考量,山上过夜和渡河晚归,性质是不同的,前者是等待求救了,后者是想办法克服困难了。后者的选择,才是我们应该崇尚的户外精神,户外,就是要面对困难和克服困难的。对于渡河的危险性,也是无需夸大的,拉好绳子之后危险是大大降低的。相比之下,在小木屋过夜,存在更多的不确定因素,每个人的体质和心态都是不同的。在诸多不确定中选择相对确定的,在诸多风险中选择相对安全的,是正确的抉择。

4、此次溯溪活动危险么?
        不危险,此次行程的危险程度被外界放大了。
        第一,这条线路观察下来,任何地点都有强行上山的路,也就是说任何时间、任何地点下雨,都能撤离到山上,是不会被山洪冲走的。诸如湖北的壕沟,等干溪这些线路,很长的路段是无路可撤的,这才是危险线路。
        第二,在探路及过河时,每位队员都是有绳索保护的,是不可能被水冲走的。几位探路过河的队友都有被水冲倒的经历,但都被大家用绳子拉回,危险是很小的。
        第三,后退一步说,即使无法渡河,无法下山,被困山上或者木屋中,全队人员也不会有什么生命危险。当前是夏季,山上不冷,有避难所,有食物和火种。此次行程是没有生命危险的,最大的风险是路滑扭脚受伤之类的危险。

评分

参与人数 6威望 +180 收起 理由
小练塘 + 30 很给力!我没有看完,太太太……太长了……
六号 + 30 很给力!
大春哥 + 30
陶子 + 30 赞一个!
刚刚好 + 30 很给力!

查看全部评分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5-8-20 17:56 | 显示全部楼层
本来工作很忙,没时间写游记或感受,但苏三一定要我写,实在盛情难却。
另外,我对队伍中的各位队友并不熟悉,为了避免张冠李戴,尽可能少地提及了队友们的名字,望大家见谅。
发表于 2015-8-20 18:06 | 显示全部楼层
好详细,赞赞
发表于 2015-8-20 18:23 | 显示全部楼层
点赞,辛苦熬夜写了
发表于 2015-8-20 18:29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
本帖最后由 瑶瑶 于 2015-8-21 09:02 编辑

(户外有谚:“老驴怕累,新驴怕饿。”是这样的,对于新驴,往往会带很多吃的东西,生怕出来饿到自己,自己吃不完还会四周慷慨相赠,甚至会吃不完再背回去。)感觉 在说我!哈哈!
天雨文才兼备!拜读!认真学习!
发表于 2015-8-20 18:31 | 显示全部楼层
能文能武,太强了!
发表于 2015-8-20 18:48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
点100个赞!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15-8-20 19:34 | 显示全部楼层
写的非常赞,这已经不能单纯的看成游记了,偏向技术贴、
发表于 2015-8-20 22:07 | 显示全部楼层
是技术贴,溯溪必读!鉴定完毕!
发表于 2015-8-20 22:32 | 显示全部楼层
是个强驴,顶。
卖一下老,还要磨两年。可以赶上桃子了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站点统计|手机版|小黑屋|上海穿越者户外俱乐部 ( 沪ICP备12047122号 )

GMT+8, 2024-5-5 03:58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